首页>演讲稿 > 如何架好技能与表达间的桥梁,把握好“教与放”的尺度

《如何架好技能与表达间的桥梁,把握好“教与放”的尺度》可能是您在寻找幼儿园美术活动论文过程中需要的内容,欢迎参考阅读!

一直以来,在美术教学中“技能与表达”这对矛盾似乎时不时的会出现在大家的活动中,从而引发大家的争议。有的说:“没有技能,何来创造?孩子的创造是在模仿、再造的基础上的。”似乎一点也没错。而有的说:“只顾技能,创造何在?将来的孩子不是一个个都成了流水线上的机器,只会复制。”理由也很充足。其实之所以发出以上两种争议,关键还在于不知不觉中把美术教学走向了两极分化:一是过度的讲解与示范,把美术技能习得作为主要任务。而另一种则截然相反,不敢教孩子技能技巧,生怕被冠于“灌输法”的帽子,纯粹让孩子想象与创造,结果确是孩子们的想法天马行空,却无法用手中的工具来表达,最后只好可怜巴巴地望着老师说:“老师我不会!”
那到底如何架好技能与表达间的桥梁,把握好“教与放”的尺度呢?我想结合组织的美术活动《花草地》,聊聊自己的看法。
美术活动《花草地》的组织过程:(活动开始就轻轻的重复播放班得瑞的《春野》,使音乐萦绕在整个活动))
1.    欣赏吴冠中花草地。
◆师:快看,我们来到了什么地方?仔细看看,你看到了哪些颜色的小花?
◆师:五颜六色的鲜花你挨着我,我靠着你变成了一幅美丽的风景画。如果你是一朵小花,你会怎们做?
◆幼儿找空位置用身体动作表现小花的姿态,教师边观察边用语言描述孩子的姿态。(如有的侧着身;有的弯着腰;有的昂着头;有的紧缩着……)
◆师:多美呀,闭上眼闻一闻,闻到了什么?这阵阵的花香会把谁给引来?
◆出示贴有蝴蝶的KT板:引来了谁呀?蝴蝶最喜欢在花丛中采花蜜,可是它觉得只有一片花草地不够,你们愿意为它们铺设更多的花草地吗?
2.引导幼儿探索用棉球作画,交流作画重点。
◆出示棉球并引导大家讨论:小棉球怎么铺草地?(探索棉球印花的正确方法)怎样铺花草地才会开满五颜六色的花?(提醒幼儿选择多种颜色)花草地上除了鲜花还有什么?(引导孩子在花的空隙处适当点上小草)
3.幼儿绘画,教师观察指导。
4.将幼儿的作品连接在KT板上组成大幅花草地,并在延伸活动中引导幼儿将自己装饰的蝴蝶送到最美的花草地上。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活动过程看似十分简单,但其中具有以下几个特点:
其一:多形式地欣赏,丰富幼儿美感体验。在幼儿期,说、唱、舞、画、欣赏等艺术活动都是有机成一体的,这种艺术形式的自然融合是艺术学习的最佳环境,它使艺术学习更自然,更容易,更活泼多样。在环节一中,创设了一个多通道的欣赏环境:把视、听、说、舞融合,让孩子在幽雅的音乐声中,走进视频中的花草地;说说看到的不同颜色的花;用身体动作摆摆小花的不同姿态;闻闻花香猜测花草地的朋友……积极地在欣赏中唤醒孩子对美的感受,丰富孩子头脑中的“内在图式”,为他们的后期创作积累素材,激发热情。
其二:探索性地学习,引发幼儿创作激情。艺术表现离不开一定的技能技巧。但如何把握教与放的尺度却是一个极具艺术性的问题。罗杰斯的学习理论强调“最有用的学习是学会如何学习。”我们应当变孩子的被动接受为主动获取,使技能学习也成为孩子探索学习的过程。在环节二中,通过三个简介明了的提问引发幼儿对作画方法的讨论,又把作画的要求暗渗于其中,让孩子在尝试、交流中把自己的理解、感受表达出来,这样既获得了技能,又使孩子的创作激情得以发挥。
其三:趣味化的情境,提高幼儿表达欲望。把美术活动化为娓娓动听的故事形式展开,与情境结合,最易调动孩子参与活动的积极性。生动的情节,优美的语言,改变了讲解的枯燥,使之趣味化,深深吸引着孩子,他们时而是花草地中的一员;时而又是蝴蝶的朋友……这些情境对孩子来说具有一种不可替代的亲和力,它使孩子沉浸在艺术灵动,更沉浸于快乐的创作中。
    其四:活动向日常延伸。活动没有在展示中结束,而是引向了后续的自主性游戏,把情境中的蝴蝶朋友进行装饰,然后黏贴在自己最喜欢的花草地中,既可以代替单一的评价,又使作品更加丰富与完满,使表达得以进一步提升。

彩虹范文社. 辽ICP备2023004791号